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浅析哈代诗作《鼓手霍吉》(2 / 2)

加入书签

刚刚来自威塞克斯故乡,

年轻的鼓手全然不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这灌木丛、这粉状的土壤、

这广阔的台地有何意义;

不懂为何每当夜色苍茫,

升起的星星这样奇异。

尽管如此,霍吉将永远化作

陌生平原的一撮土;

他朴实的头脑、北国的胸脯

将长成某种南国的树,

那些闪着奇异光芒的星座

将永远作他命运的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赏析】

本诗写的是布尔战争:这是一场英国殖民者与荷裔布尔人殖民者之间,为争夺南非的金矿与钻矿而引发的战争“布尔”是荷兰语中的“农民”;英军于1899年屡屡受挫,1902年终于吞并荷兰的殖民地。哈代在1899年从报纸上听说一个与他同乡的多塞特郡男孩儿死在了布尔,遂即写下了本诗。诗分三小段,着力于表现1战争对人的异化与非人化,2个体牺牲的无意义与虚无,借此展现战争的残酷且表达对战争的谴责。

哈代开门见山,篇首便精炼地描绘了一位无名的鼓手兵死后的场景。“鼓手”是英军中最年轻、级别最低的兵士,许多只能称之为男孩儿而不能称之为男人。哈代给这个死去的无名的男孩子取了个名字:“Hodge”“霍吉”。这是一个饱含歧视色彩的贬义词,是对乡巴佬儿或农业工人的谑称。有趣的是,1883年的时候,多塞特郡农民出身的哈代曾写过一篇文章,题名《多塞特郡郡的农工》“TheDorsetshireLabourer”,言辞激烈地谴责过社会舆论中对“霍吉”这个词的运用。他在此处选用“霍吉”的称呼,意在强调这个孩子是个无名小卒,是炮灰,是战争中美其名曰的coeraldamage“附带损伤”。这就反映了一个悲惨的事实:对于战争的负责人和决策人来说,千千万万的“霍吉”们仅此而已,仅仅只是一个个的“霍吉”;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其生命对于战争的决策者来说并没有任何的紧要。

正因男孩儿作为战争机器中一个螺丝钉的无关紧要,他在死后便如个物件儿一样——“uncoffined”不加装殓——扔入了大坑。为了强调扔掷霍吉尸体时的粗暴与急迫,诗人连用两个“th”词的alliteration:“they”和“throw”,并且在“found”一词中再次强调“uncoffined”中所出现的“f+n+d”这个沉闷的发音组合。注意,诗人并没有说霍吉的尸体被扔进了大坑,而是“【鼓手霍吉】就如此不加装殓,扔进了坑”,此处强调的,是“霍吉”的人性——男孩儿不是一具尸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第一段中残酷粗暴的白描景象如一道晴天霹雳,与之相较,第二段就显得缓慢而富有哲理与反思,强调的是这个年轻的男孩儿对于自己为何会出现在异国他乡这片遥远的南方土地上所展现出的疑惑。第三段则置整个事件于更广阔的自然-哲学环境中来看待:“霍吉”朴实的头脑、北国的胸脯将会长成一棵南国的树。这是因为大自然从不会浪费她所赋予、所曾创造的生命。但可悲的是,这个男孩儿的同胞、本应照拂国民命运的决策者们——他们同样生而为人——却会轻易地浪费掉无数年轻的生命。本诗简单、凝练的语言所衬托出的,是战争决策者们的冷酷无情,以及战争本身的残酷可怖。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本诗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哈代对于Afrikaans词语的运用。第一段中“kopje-crest”、“veldt”,第二段中“Karoo”都是Afrikaans南非荷兰语词汇。哈代刻意运用,目的有三。一,是在于体现男孩儿死亡时的异地他乡感。二,是在于体现独个儿的士兵于战争、历史背景的无关联性和脱离性;灌木丛、粉状的土壤……这些都不是生长于北国的“霍吉”所熟知的。三,则是营造一种仿如“牂羊坟首,三星在罶”《小雅·苕之华》的与死亡紧密相关的诡异恐怖感。

本诗作为对政府战争决定的抗议,首印于1899年11月,即第二次布尔战争开始的六周后。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哈代写道:“‘文明’国家在这么多世纪后还是没学到比古老、野蛮的解决争端的方法更优秀的解法,这让我不断感到痛惜。”“Istantlydeplorethefactthat‘civilized’nationshavesomemoreexcellent…waysofsettlingdisputesthantheoldandbarbarousoeralheseturies.”国际关系研究中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发现——任意两个民主国家之间,从未发生过任何一场战争,此即DemocraticPeaceTheory民主和平论,DPT,并且似乎证实了康德及其他十八世纪Enlighte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提出的理论概念参见参考文献[1]另一位政治学家JackLevy曾经说过“TheDemocraticPeaceTheoryesascloseasanythingwehavetoanempiricalwiniioions.”“民主和平论是国际关系里最接近于经验法则的理论”,即通过观察现实现象、根据经验得出的法则,见参考资料[2]。当然,并非所有学者都认为民主和平论一定是对的,此理论本身也有许多关于定义的问题,如:我们如何定义民主?全民公投选举领导人足够吗?还是也需要言论、集会等自由的保障?我们又如何定义战争?如果将战争的定义扩大并包括smallskirmishes边境上的小型冲突,民主政体之间是否确无战争发生?亦或是世界上民主国家的基数过小据《经济学人》的Democradex统计,2023年全球167个被统计政体中,74个属于fulldemocracy或fweddemocracy,59个属于authoritarianregimes,34个属于hybrids,因而战争发生的概率也较低?

但,即便有这些源于科学角度stificmethods的疑问,民主和平论仍旧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以支撑民主政体导致和平的论点:即,如果一个国家的政体因权力分立separationofpower而使得总统的决策必须通过普选产生的议会裁定才能生效,那么如发动战争这种劳民伤财的决定,或在未被袭击的情况下挑衅别国、可能引发战争的政策决定,其被通过的几率,就要比领导人一人独断要低得多;同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必须经由全民投票的程序方能当选popurrepresentation,那么如发动战争这种劳民伤财的决定,或在未被袭击的情况下挑衅别国、可能引发战争的政策决定,实际上极可能导致一个领导人无法连任,该领导人因而会三思而后行。因此,哈代曾对朋友提及的“文明国家”或许已经出现——即真正的民主体制——只是该政体尚未普及全球而已。

无论民主和平论是否在社会科学socialsce意义上是正确的、可证实的,战争的可怕,其实在于它的决策者将士兵实则是自己国家的纳税人、公民视作非人的、无名的、无关紧要的机器零件:付出代价的是我们这些零件,而受益的是国家机器、战争机器。正因如此,我们作为一个个人、一个个个体,也应该自我反思:如果每个零件都拒绝参与,整部国家机器、战争机器都将会顷刻土崩瓦解。

本篇题“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整篇诗作控诉统治者的骄奢腐败、忧心社会危机中的人民疾苦。蔡梦弼《草堂诗话》曾云:“观《赴奉先咏怀》五百言,乃声律中老杜心迹论一篇也……为下士所笑,而浩歌自若……既不合时宜,而又不为低屈”。此实文人风骨也。捷克前总统、天鹅绒民主革命领袖VácvHavel曾说:“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愿共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参考资料】

[1]Doyle,MichaelW.LiberalPeace:SelectedEssays.NY:Routledge,2012.https://schorship.du/books/245/.

[2]——.“WhyTheyDon’tFight:TheSurprisingEnduraheDemocraticPeace.”FnAffairs,July/August2024.https://.fnaffairs*****/world/why-they-dont-fight-doyle.

[3]飞白.《英诗经典名家名译:哈代诗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Tomalin,Cire.ThomasHardy.NewYork:Penguin,2007.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