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新房上梁(2 / 2)

加入书签

往常养任务猪的时候,打的猪草就够了,根本用不到这些麸糠。

往外运的话,连油钱都不够,最后只能用来沤肥。

要是有人愿意买,粮站还能增加一笔收入,何乐而不为。

“我发现,你这脑子转的是真快。”

“叔,这可不是脑子转的快,这叫走一步,看三步,所有的情况都得提前预料到了。”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李学庆大笑道。

“不过光喂麸糠还不行,长膘太慢,还是得备下些精料。”

李学庆这次的反应也够快。

“你这是在打集体储备粮的主意吧?”

李天明笑道“叔,您圣明,我是想着借上一部分,拿去粮站换玉米,等年底赚了钱,咱再补上就行了。”

各村的集体储备粮,县革委每年查一次账,进多少,出多少,有了亏空,及时补上。

像李天明说的,借上一笔,问题倒是不大。

就算是被人举报了也没事,没人敢因为这个触李老混子的眉头。

自从拍了县革委胡主任的桌子,指着对方的名字骂大街,李学庆一战成名,混不吝的形象深入人心。

“成,就按你说的办。”

李学庆说着躺在了拖拉机后斗的草垫子上,美美的想着,仿佛已经看到了肥猪满圈的景象。

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这件事刚办完,紧接着,李天明又要送大莲去棉纺厂报道。

姑娘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家,石淑玲抱着闺女哭了半晌。

最后还是李学工发了话,李天明才得以出发。

到了海城,两人先去了大伯家。

得知老三家的大闺女也进城当工人了,李学军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他比谁都盼着老家的子侄们能有出息。

“大莲去棉纺厂,一个人在那边没人照顾能行吗?”

高兴过后,李学军又开始担心。

现在城里比乡下乱,各个厂里虽然基本都恢复生产了,但是仍旧运动不断,乱糟糟的不像样。

把个如花似玉的大侄女放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棉纺厂。

李学军还真不放心。

“怎么没熟人啊?”

严巧珍从厨房出来了。

“你忘了,我姨家的表妹就在棉纺厂,干的也是挡车工,还是去年的市劳动模范呢,把大莲交给她,让她帮着带,你还有啥不放心的。”

正好严巧珍今天休息,吃过午饭,便跟着一起去了棉纺厂。

先去找了杨科长,接着又找到了严巧珍的表妹,李天明和大莲随着一起叫姨。

顺顺当当的办了入职手续,严巧珍反复叮嘱了好几遍。

努力工作,不该掺和的别掺和。

把大莲留下,李天明送了严巧珍回家,接着还得紧赶慢赶的回村。

随后的一段日子,李天明每天就泡在新房工地这边。

按照他的设想,房子一点一点的有了模样。

噼里啪啦……

一阵鞭炮声响。

今天是新房上梁的日子,这在农村可是大事。

容不得一丁点儿马虎。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底下围观的人也都悬着心。

此刻,有一个人的心在滴血。

杜立德。

李天明盖房子用的这几根木料,都是他精挑细选来的。

原本不想来的,可脑子就是管不住一双腿。

看着自己的木料,成了李天明新房的大梁,杜立德只觉得胸口堵得慌。

这木料、这新房、这女婿,本来都应该是我杜家的啊!

“老杜,这是咋了?”

“晕了?”

“气迷心了吧?”

“赶紧给送家去。”

正站在房顶上的李天明并没注意到这一幕,还在往下面撒着小糖馒头和一分两分的硬币。

恰巧有一个小糖馒头掉在了杜立德的怀里,让他瞬间惊醒。

手里拿着那个馒头,越想越憋屈,不由得悲从中来。

可还没等他哭出来,就听到有人在喊。

“放电影啦!”',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