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采访,名气,特殊机遇(2 / 2)

加入书签

其他人陆续在周围找到满意的素材。

姜哲支开折叠凳子,稳稳的坐上去,开始画草稿。

胡老师和迟老师一起巡视学生练习。

迟老师看到学生们正在起稿,没有说什么。

胡老师走到姜哲身边,小声嘱咐:“记者可能在上午过来,别忘了稿子。”

“放心,一直带着。”

姜哲答应一声,就把心思用在写生上。经历的事情多了,不会怯场。

迟老师和胡老师在学生们附近等待。可是,等了两个小时,也没等来采访。

胡老师再次走到姜哲附近,看到他的画面已经基本成形,干脆坐在旁边,看他创作。

姜哲的作品,是典型的秋天色调。近处的草坪已经枯黄;中景的马尾松和一些枯树,有不同的色彩倾向;更远一些的水杉,有的偏红,有的偏黄。这些形象的色彩,与现实色彩有较大的差异,但摆在一起,却形成了和谐的色调。

画中的光线,是九点钟左右的效果。画面边缘的天空,又把空间变得更为辽阔高远,让整幅画的色调在艳丽的基础上,不失明快。

此刻,姜哲正在给画面近景,点染一些色彩,原本打扫的非常干净的石板路,以及草坪上,增加了落叶的效果,越发生动。

胡老师接了个电话,立刻提醒几个正在休息的学生,做好准备。

姜哲听到声音,看到走过来的几位老师,就继续作画。

他隐约听到,记者采访迟老师的声音,似乎还重复了几次。

不久,他听到胡老师招呼自己,就放下画笔,用纸巾擦了擦手。

胡老师给他介绍两位记者。

滨海新闻报的记者,姓宋。

另外一位,是教育新闻周刊的刘记者。

教育新闻周刊,这是本地教育系统的一个周刊。

新闻周刊的记者先采访姜哲。

两人面对面,就坐在姜哲的画架前,开始谈话。

谈话内容,非常程式化。

比如,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感想;在比获中获得了好成绩,有什么经验?

姜哲首先感谢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再说一些类似,按照课程打好基础,在平日生活中注意积累,广泛阅读,多向老师和同学求教等等经验。',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