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舆论的力量(2 / 2)

加入书签

类似,翁同龢这种做派的官员,不在少数!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是清朝驻日本领事,现在李鸿章主动造谣,儿子是被日本扣押的!主动发动舆论,甚至发动手下在报纸上写文章,硬是把儿子塑造成了北海牧羊的苏武!虽然李鸿章在安徽的势力强大,不担心被抄家灭族,但也怕啊!

由于日本方面的使者在天津(历史上是在烟台换约)等着换约,为了避嫌,李鸿章本人现在宁可不看着自己的老本,也待在京师。

朝堂上汉官的两大巨头都如此了,更不要说其他小官小吏。朝廷里已经没有一个官员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换约!若是命不好,摊到了换约这个差事,那就只能自残,辞官!甚至严重到了精通日语的翻译都辞职了。

结果嘛,朝堂,皇帝和太后,被架在那里了!后世读历史容易把人物标签化,但实际上,人是复杂的。包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若说都是糊涂蛋,完全不符合事实。光绪皇帝年轻,太过冲动。慈禧太后可是老奸巨猾,很能审时度势的!这两位或许不在乎民意,官意,但在乎直隶堆积的近千营汉军!

前敌总指挥官刘坤一的奏折最有代表性:“有钱赔款,不如用兵两年。况用兵两年,需饷不过数千万,较赔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费愈多。持持久作战之要,抱一决死战之念,鼓动军心,是最优选择:‘持久’二字,实为制倭要著。诸将一闻和约,议(不是错别字,原文)愤填胸,必欲一决死战。坤职在兵戎,宗社所关,惟有殚竭血诚,力任战事,此外非所敢知!”

刘坤一的意见,不是他个人的意见,乃是前线千营汉军的共同意见!由不得朝廷不重视!

这些汉军,你先别管能不能打过日军。对付朝廷京师里那些提笼架鸟的八旗兵,绝对的手到擒来!正如李林杨的预料,随着战争的深入,那些带兵的将领越来越硬气,按照“常例”,军饷都是打折发放的,一般情况下粮饷到军头手里,少则会被扣一成,多则会被扣两成。缺额逼得军头们不得不吃空饷,现在朝廷给军头们拨发军饷已经不敢再打折了。军头们也不可能道德提高,因为钱粮不打折就满编满员,空饷(五百编制一个营,实际只有四百兵)就堂而皇之全部落入了军头囊中。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因此,各路军头们是绝对不愿意停战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