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艾月的美梦(1 / 2)

加入书签

('摄政章节(段落)已经删除,请书友使用听书功能,注意:使用‘真人讲书’,不要用‘智能朗读’。给您造成困扰,抱歉之至!

瓷是会说话的。

我初见它时,是在城南的旧货市场。那是一只青花小盏,边缘略有残缺,静静地躺在红绒布上,像一片被遗忘的月光。摊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见我驻足,便用枯枝般的手指轻轻拂去盏上的尘埃。阳光穿过棚顶的缝隙,在青花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钴蓝色的纹饰忽然活了过来,在白色的瓷胎上游动。

quot这是康熙年间的民窑,quot老者说,quot你看这画工,随意里透着章法。quot他的指甲轻轻叩击盏身,发出清越的声响,像是远古的回音。

后来我常去博物馆看瓷。玻璃展柜里的它们,端庄肃穆,与旧货市场上的随性模样大不相同。官窑瓷器总是规整得近乎刻板,每一道纹饰都像是被礼法丈量过。而民窑则活泼得多,画工们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真性情——一朵云彩画得格外飘逸,或是一只鸟儿的眼神特别灵动。这些细微处的差异,让我想起小时候临帖,总在某个笔画上忍不住要飞出去,惹得私塾先生直摇头。

瓷最动人的时刻,是在灯下。我曾在一个雨夜,取出收藏的几片瓷片把玩。那是些不成器的残片,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当台灯的光斜斜地照下来,薄如蝉翼的瓷胎便透出光来,青花的蓝色在光晕中微微颤动,仿佛随时会从釉下浮出。瓷片边缘的断口参差不齐,露出细腻的胎骨,像是时间的齿痕。

景德镇的朋友告诉我,瓷器的生命始于一场痛苦的嬗变。高岭土要经过碓打、淘洗、沉淀,像修行者般层层褪去杂质。拉坯时,工匠的手掌与旋转的泥坯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默契。我曾见过一位老师傅拉坯,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捧着泥团,手腕微微一动,泥团便如活物般向上生长,转眼间已成器型。那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不是在塑造泥土,而是在释放一个早已存在于天地间的形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